伟大战“疫”孕育伟大民族精神
发布时间: 2020-04-13   浏览次数: 34

《河南日报》2020410日理论版     作者:孟轲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每次面临重要关头和关键时刻,经历重大事件和紧迫任务,总会孕育并诞生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科学部署下,全国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团结协作、顽强斗争,迅速构筑一道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在这场斗争中,孕育并诞生了伟大时代精神,既为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赢得胜利注入了强大动力,又必定以其深刻内涵而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

人民至上、生命为本的宗旨理念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人民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执政理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一场伟大斗争中,能否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安危冷暖放在首位。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守初心、担使命的大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一开始就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采取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先考虑尽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这既是全国上下抗击疫情的核心思想,也是最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第一理念。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尤其始终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医疗救治方针,最大限度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并对确诊患者实行免费救治,彻底解除人民群众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同时,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其所急所忧所思所盼,出台一系列关系民生、稳定市场、确保生活物资供应的重要举措,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勇敢逆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战胜艰难坎坷的力量源泉。爱国,从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体现在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中。它不仅意味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而且更意味着在国家和民族危急时刻舍生忘死,救国救民,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无私奉献和英勇牺牲。在“疫魔”滋长、武汉告急、湖北告急的危难时刻,“白衣天使”、“钢铁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从祖国四面八方义无反顾驰援前线,毫无畏惧投入防控救治工作,舍生忘死,日夜奋战,同时间赛跑,与“疫魔”较量;工地建设者、公安干警、环卫工舍小家顾大家,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为保家卫国不眠不休;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夜以继日,不辞辛劳,默默前行。正如世界卫生组织赴中国考察专家组负责人艾尔沃德说,“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行动自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调度,举全国之力,组织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2000多名军地医护人员紧急驰援;组织26个省份对口支援,19个省市采取“一省包一市”方式,将大量医疗设备、人员、物资向湖北倾斜。各省区市步调一致、统一行动,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及时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体系,打造了一张严防死守“疫魔”的天罗地网。与此同时,14亿中华儿女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捐物,共同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伟力,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胜利“基因”。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抗疫斗争的“烈火大考”不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行动自觉,而且以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再次证明了中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人类摆脱愚昧盲目走向文明解放的必然选择,也是战胜大灾大疫、同疾病较量和斗争最有力的武器。从本质上说,科学是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规律性,进而改造客观事物的一般态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髓在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驱除疫情之“魔”,夺取战“疫”最终胜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才能事半功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工作十六字要求,强调“要科学论证病毒来源,尽快查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及时研究防控策略和措施,尽快找差距、补短板,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各级党委、政府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实事求是地认识疫情,正确把握现状,坚持全面动员、全民行动、群防群治、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有效地防止了疫情蔓延。

依法防控、良法善治的法治思维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作为规则之治,体现了人民对治国规律的理性认识,蕴含着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准则,凝聚了社会多数人的共识,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法治能力的重大考验。在全国上下奋力阻止疫情蔓延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造谣传谣、制假售假、暴力伤医、哄抬物价等不和谐言行,严重扰乱疫情防控大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他还多次强调:“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切实推进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这些重要论断深刻展现了依法防控、良法善治的法治思维,充分彰显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优势,为顺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持续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行动指南。随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并进行各种相关重要部署,为科学防控疫情、准确打击涉疫情防控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法律依据,有效确保立法的科学性与统筹性,提升执法的针对性与灵活性,增强司法的公正性与高效性,充分发挥了法治在特殊时期“稳定器”、“减压阀”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