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出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时间:2021-09-16浏览:172设置

草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对象,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草鱼易患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以及真菌性疾病等,其中,草鱼出血病的危害最为严重。草鱼出血病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当年草鱼鱼种与二龄草鱼鱼种,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我国研究草鱼出血病已经有超过50年的历史,在草鱼出血病的发生与流行规律、病原传播与感染机理、病原检测方法与疾病诊断技术、疫苗制备与免疫预防技术、药物筛选与安全使用技术、生态与综合防控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为草鱼出血病的有效防控奠定了重要基础。
1.       草鱼出血病的流行特征
草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当年草鱼鱼种与二龄草鱼鱼种中,规格一般为3~15厘米,以6~10厘米的当年草鱼鱼种最为普遍,少数地区也有较大规格的草鱼鱼种发生草鱼出血病的病例,但大规格草鱼鱼种的草鱼出血病多与草鱼烂鳃、肠炎、赤皮等细菌病并发。草鱼出血病的流行季节一般为6~10月,有些地区在11月仍有发生,8~9月为流行高峰期。一般发病水温为20~33℃,最适流行水温27~30℃。老化池塘、浅水池塘、高密度放养池塘以及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超标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2.       草鱼出血病的诊断方法
草鱼出血病已经有很多的诊断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特征、症状检查与病理观察、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分子检测与免疫诊断技术等,但实用化的草鱼出血病诊断技术依旧缺乏,近年研发的草鱼呼肠孤病毒RT-LAMP检测试剂盒技术以及试纸条免疫检测技术有望在未来应用于草鱼出血病的现场诊断。目前,草鱼出血病的现场诊断主要依据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症状与解剖观察等。患出血病的草鱼具有典型的症状,患病初期,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体表尤其是头部颜色发黑,随后病鱼的不同部位表现出出血症状。草鱼出血病的出血症状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红鳍条红鳃盖型”、“红肌肉型”与“肠炎型”三种,三种症状可能单一出现,亦可能两两或三者同时出现。“红鳍红鳃盖型”以体表出血为主,表现为口腔、吻端、下颌、鳃盖、眼眶周围、鳍条基部以及腹部等处明显出血或充血。“红肌肉型”以皮下肌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为主。“肠炎型”以肠道充血发红或出血为主,其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在于肠道仅仅是充血发红,无腹水、无肠道充气肿胀或肛门红肿症状。草鱼出血病的出血症状主要是因为病毒感染后病鱼全身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广泛性毛细血管与小血管出血所致。
3.       草鱼出血病的防治方法
草鱼出血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池塘清整消毒、水体消毒、饲养管理、人工免疫、植物药物预防(含免疫刺激药物与代谢改良制剂)、生态预防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预防草鱼出血病的发生、传播与流行。人工免疫预防被证实是预防草鱼出血病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可用于免疫预防草鱼出血病的疫苗包括减毒活疫苗、细胞培养灭活疫苗等,可通过浸泡草鱼夏花鱼种、注射大规格鱼种等途径进行免疫。采用尼龙袋充氧进行草鱼鱼苗或夏花鱼种浸泡免疫被认为是最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浸泡免疫时,疫苗浓度约为0.5~1.0%,20~25℃水温浸泡1~3小时即可。注射免疫时,一般采用腹鳍基部注射,将疫苗注射进鱼体腹腔,勿伤及内脏,免疫剂量视疫苗中的病毒含量与免疫鱼规格大小而定,一般为0.1~0.3毫升/尾(病毒滴度约为1X106TCID50)。一般情况下,免疫草鱼的存活率可到75%以上,免疫保护时效可持续9个月以上。养殖池塘发生草鱼出血病后主要采用水体消毒、内服药物等方法进行控制。水体消毒可以通过全池泼洒生石灰(每立方水体35~40克)进行消毒与改善水质。杀灭水体中的病毒病原可采用泼洒碘制剂的方法,对于发生出血病的草鱼池塘,通常连续泼洒聚维酮碘或季铵盐络合碘等(每立方水体0.3~0.5毫升)2~3次,隔天1次。治疗草鱼出血病的内服药物主要为天然植物抗病毒复方制剂,包括板蓝根、鱼腥草、大青叶、地丁等。具体方法是:超微粉碎天然植物药材并均匀混合,按每公斤鱼体重0.8~1.0克的剂量称取药物,开水浸泡20~30分钟后拌饲料,晾干后再投喂,连续投喂3~5天即可。如将超微粉碎后的天然植物药物与草鱼饲料原料直接混合后制备成膨化颗粒饲料药饵,再进行投喂治疗,效果亦十分明显。


返回原图
/